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 
     
    首页 >  活动 > 春来茶馆 > 品茗·献策·话建筑  > 正文
各方争论促中外建筑接轨
发布时间: 2010-08-09   来源:南方都市报 投稿 

由荷兰著名设计师库哈斯设计、耗资50亿元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掀起了国内关于洋建筑的讨论热浪,同时饱受争议的还有“水蛋”(国家大剧院)、“鸟巢”(国家体育场)等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重大建筑。有观点认为,中国已经变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,而北京就是这个试验场的中心。

 

褒贬不一的央视大楼 (图片来源:谷歌)

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?各方争论不休。批评者认为“洋建筑”缺乏中国建筑文化特色,公然嘲笑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:功能混乱、造价惊人、结构荒谬。支持者则认为不是外国建筑师将北京变成试验场,是有着“撼人的尺度”、“可爱的滞后感”、“难以置信的巨大权力”的北京,令他们更具有实验性。而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安德鲁反驳了“试验场”的说法,“目前世界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中,进入中国的还并不很多,而且现有的几个‘特异’的建筑设计,在我看来也并不是那么怪异。”

随着争论的进一步发展,双方争论的焦点转向究竟是民族性的还是世界性的问题上来。批评一方认为,外国设计师一味求新求大,割裂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彭培生教授就尖锐地指出:(洋建筑)把历史剪断,从头来。但以艾未未为代表的支持者则认为,中国建筑师目前还不具备和国外建筑大师竞争的实力,排斥国外大师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。比如,美国SOM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浦东金茂大厦,就获得了上海建国50周年经典建筑十大金奖第一名,在民族性和现代性上实现了良好的融合。这说明,问题的关键不是外国建筑师适合不适合设计中国建筑,而是中国建筑如何找到适合自身风格的外国建筑师。

库哈斯作品  (图片来源:谷歌)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,有数据显示,全世界1/4的混凝土、2/3的高吊车在中国,建筑市场蕴藏的巨大需求吸引着外国建筑师拥入中国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外国建筑师通过合法招标程序获得竞标权,赢得中国建筑项目的设计权,体现的正是社会公平、公正的原则。这种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的方针,曾经带动了许多产业的良性发展。今天,当中国的建筑业面临着巨大机遇,这些有着一流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外国设计师,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图纸,他们的创作及引发的争论是东西方观念上的碰撞、文化上的交融,这种竞争和争论将促进中国建筑行业体制上的革新与进步。

层出不穷的怪异建筑  (图片来源:谷歌)

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场关于“外国建筑师与中国建筑”的争论是一场良性的争论。中国建筑该走什么路,这是一个很难作出定论的问题。而争论的意义就在于,争论能让彼此间的观点更明晰更准确,争论并非一定要得出一个孰是孰非的结论,争论让争论双方都能从对方吸取有益的观点,取长补短。从媒体近期的反应来看,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版面和镜头对准这场争论,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现状。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场争论中来,一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,二是对建筑行业本身也是一次良性的互动。

在“洋建筑实验中国”这个问题上,我们需要理性和包容的心态。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,都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思想与做法。如果因此因噎废食,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,这和我们倡导的改革精神是相违背的。

中国建筑路在何方?中国建筑如何与世界接轨,既融入世界,又保持自己的东西,这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。目前这场争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契机,希望这场争论能够促使中国建筑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,创新行业体制,设计出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建筑。

责任编辑: 畅言网
评论
昵称: 
RCC关系网

都市实践

CCDI

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

五合国际

筑博设计

九源国际

易兰

维思平

 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 | 给我留言 | 在线投稿
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
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 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
E-mail: editor@archcy.com 电话:86 10 56064666 传真:86 10 63107850
畅言网微信